90100(第9页)
nbsp;nbsp;nbsp;nbsp;一旁的堂木听到这话,凑到两人身边:“少了什么?”
nbsp;nbsp;nbsp;nbsp;步思文将几根粗竹竿捡出,分别是最左侧与最右侧的骨架,以及中间的十字形骨架。他随手捡起两根,示意二人看连接处:“你们看,这个风鸢在制作时,就有考虑过运输携带的问题,所以每根竹竿都被砍为两节,唯一横着的那个因为太长,被分为了四节。这些被砍断的连接处,都度身定制了一个小榫卯,用以连接,但在最长的那根的最中间的那个豁口,却没找到相对应的榫卯机关,所以我才说,或许是昨夜天黑雪大,机关太小,你们漏掉了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堂木脸黑了下来,正准备召集人手重新搜查,却被谢汐楼打断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谢汐楼仔细查看过每一节竹竿,说出她的疑惑:“会不会是搞错了?你看,每一个竹竿的头尾都根据榫卯的样子,打磨成不同的形状,再配以小零件加以固定。但你说的这里却没有任何打磨,不像是少零件的样子。会不会这本就是两根竹竿,不需要连在一起?”
nbsp;nbsp;nbsp;nbsp;步思文摇头:“最初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,但你瞧,每根竹竿粗细都略有差异,可以根据他们的粗细,分成不同的竹竿。这四节确实出自同一根竹竿,排序也是可以确认的。这么长的竹竿,只能是风鸢的横梁。如果按照你说的,这横梁有两个独立的竹竿组成,那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,整个风鸢的面无法被撑起固定,更别提御风而行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谢汐楼将少连接零件的两节竹竿拿起,仔细观察后,赫然在两节竹竿的横截面面上发现一丁点白色的东西。她凑上去闻了闻,又用手指摸了摸,而后将两节竹竿分别递给两人。
nbsp;nbsp;nbsp;nbsp;“有淡淡的米香,摸起来发黏,像是糯米胶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步思文接过竹子,凑近舔了舔,抿了抿嘴,无视二人震惊的目光点头道:“却是糯米胶,难道这处是用糯米胶连接的?”话音刚落,他又摇着头否定,“不对,糯米胶粘力虽强,在这里却是不顶用。竹子截面这点地方,粘不了多少糯米胶。本身就不牢靠,下方还要拖着一个,岂不是飞不了多远,便会散架?这胶兴许是在粘粘这软油布时,不甚沾上的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若是如此,未免太巧了吧?谢汐楼心中虽然狐疑,但一时想不出合理的解释,只能作罢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见二人不再研究竹竿,步思文将其重新拼装好,手脚麻利,只用了半盏茶的功夫。谢汐楼弯着腰,仔细看他的动作,目光一寸一寸扫过大风鸢,在油布顶端附近有新的发现。
nbsp;nbsp;nbsp;nbsp;那是块灰白色的痕迹,像是粘在油布上的糯米胶,凑近细瞧,胶痕上有墨渍,能隐约看到字迹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字迹模糊,谢汐楼眯着眼睛瞧了半晌,只觉得熟悉又陌生,像是在哪见过,却又有些不同。她拧眉想了会儿,终于记起,这不正是前日在水榭中,死者生前誊抄的策论吗?风鸢上的墨痕正合那篇策论右上角的部分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只不过这字迹似与“假穆元”的不同,像是另一个人誊抄的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堂木不愧是陆回身边最得力的手下,看到那块墨迹,立刻道:“我这就安排人去现场搜查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谢汐楼有些沮丧:“纸张单薄,昨夜风大,或许早就不知被吹到了哪里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“昨夜雪大,纸张被大雪冲刷,沾了水,未必会飞太远,只是,恐怕不能保存完整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“若能找到残片当然最好,若实在找不到,也只能通过这点复原这印记,判断字迹,寻找写这字的人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谢汐楼站起身子,看向东边的方向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太阳西沉,天际处只余一条金线,延伸出绚丽霞光。天地万物被霞光笼罩,柔和了轮廓,镀上薄薄的金光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藏书楼竖立在群山前,飞檐翘角古朴而鲜活,屋顶的积雪融化了大半,残余雪线如星,点亮逐渐暗沉的天空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她指着藏书楼的方向:“殿下推测,这大风鸢是从藏书楼顶层发出,飞至西侧树林中坠落。这纸若在飞行过程中被吹落,兴许会飘落在这两地中间的某个角落。若要搜查,便连同着这中间的区域一起搜查。”
nbsp;nbsp;nbsp;nbsp;青岩书院占地甚广,堂木人手不足,向京中求援。次日天亮时分,大理寺另派十人,带着一支禁军队伍进驻青岩书院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几日间连死两人,书院里的学子多少都听到了些谣言。谣言愈演愈烈,从书院中有杀人狂魔,到山中来了精怪,喜食人肉,只用了短短几日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如今山中处处可见板着脸巡查的禁卫军,倒让这传闻更显真实,也让本就严肃的氛围变得风声鹤唳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谢汐楼清晨时在门外看到禁军的人,愣了片刻,而后明白了原因。
nbsp;nbsp;nbsp;nbsp;陛下不日便要来书院授经筵,趁着这个机会,提前派禁军进驻书院,既能帮人手不足的大理寺一个忙,又能提前肃清书院中所有的危险,可谓一举两得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趁着斋舍学子们不在,谢汐楼逃了上午的课,再次去了穆元的住处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原本住在里面的尹林被临时迁到其他空院中暂住,整座院落被大理寺
nbsp;nbsp;nbsp;nbsp;严加看守,维持着几日前的模样。
nbsp;nbsp;nbsp;nbsp;上次来这里,是为了“穆元”之死,这次再来,却是为了“穆元”的真实身份,谢汐楼搜看得比上次要细致许多。她翻开所有的抽屉柜子,可以藏东西的地方,试图寻找到和“假穆元”身份相关的物件,但什么都没发现。
nbsp;nbsp;nbsp;nbsp;没有富家子弟喜欢带的玉佩,书籍纸张上也没有其他的名字。他的曾经像是被一只大手抹去,再寻不到任何的痕迹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就在谢汐楼垂头丧气,准备离开时,随手翻开床榻上的枕头,在枕头下发现一个平安符。
nbsp;nbsp;nbsp;nbsp;平安符的边缘已磨出毛边,悬挂的绳结褪了颜色,表面也不复鲜艳,像是随身携带,悉心保存多年的模样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谢汐楼的双眸亮了起来。
nbsp;nbsp;nbsp;nbsp;第96章青岩书院11两个跟班
nbsp;nbsp;nbsp;nbsp;平安符多来自寺庙,不同寺庙的平安符模样大不相同,凭借这个,或许能找到关于“假穆元”曾经的蛛丝马迹。
nbsp;nbsp;nbsp;nbsp;瞧这平安符的模样,有些年头了,约莫是孩童时期便有的。孩童的平安符大多是从住处附近的寺庙求得,靠这个信息,也许能找到“假穆元”居住的城镇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这是目前唯一的线索,谢汐楼将其仔细收好,打算等陆回归来,将这线索交给他,由他派人调查。
nbsp;nbsp;nbsp;nbsp;谢汐楼走出房间,一抬头再次瞧见了那个没住人的屋子,脑海中突然闪过陆回说的,学院学子转院去文史院之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