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2章 兵援武昌暗谋大计(第2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就在这时,常升也急匆匆地赶来了。

“允熥,你让我办的事已经安排好了。我派了最得力的管事带着你给的种子和方法,连夜奔赴武昌府。同时,我已经在武昌府买下了大片良田,准备开始耕种。”

朱允熥满意地点点头:“舅舅辛苦了。对了,舅老爷刚才来过了,他答应帮我们调动军队去修水利。”

常升一喜:“那太好了!有凉国公的帮助,咱们事半功倍啊!”

朱允熥又道:“舅舅,我还想从琉璃的利润中拿出二十万两,在武昌府设粥棚,赈济灾民,您看如何?”

常升点头赞同:“这是好事,灾民得了实惠,自然会感恩戴德。”

朱允熥笑道:“那就这么定了。对了,咱们的琉璃生意还在继续吧?”

常升连连点头:“当然继续!现在琉璃已经卖到了江南各地,生意好得很呢!咱们的铺子,天天排队的人能绕街一圈!”

朱允熥满意地笑了:“好,继续扩大生产,把价格再降一些,让更多人买得起。”

常升虽然还是不太理解这种做法,但既然外甥说行,那就照办。

送走常升后,朱允熥又写了一封信,派人送去给黄子澄。

信中,他暗示黄子澄,朱允炆若想在应天府赢得民心,不妨多设粥棚救济灾民,同时可以效仿古代圣王“薄税敛”,减轻百姓负担。

这封信的用意,表面上是为了帮助朱允炆,实际上却是诱导他走向一条错误的道路。

因为朱允熥很清楚,仅靠粥棚和减税是无法真正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。

唯有从根本上提高粮食产量,增加百姓收入,才能真正赢得民心。

“朱允炆啊朱允炆,这次看你怎么跟我斗!”

朱允熥伸了个懒腰,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。

朱允熥心想:

武昌府,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城池之一。

朱允熥站在城墙上,望着城外广袤的田野,心中满是期待。

自从一个月前启动了武昌府的发展计划,他几乎隔三差五就往这里跑。

“按计划,第一批杂交水稻应该开始抽穗了。”

不得不说,系统奖励的杂交水稻技术实在是个宝贝。不仅产量能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倍,而且生长周期短,秋季播种也能有不错的收成。

“舅老爷的军队也干得不错,短短一个月就修好了三条大型渠道,还把长江的水引到了更多田地里。”

朱允熥心里盘算着,等杂交水稻成熟,武昌府的百姓一家至少能多收五石粮食。按照现在的米价,那就是十两银子左右,相当于普通人家小半年的收入了。

百姓得了实惠,自然会感恩戴德。等三个月后考核之时,他这个“造福百姓”的名声肯定能传遍大江南北。

“可惜这个时代没有报纸,要不然花点钱登个广告,那效果绝对杠杠的。”

朱允熥不禁想起前世那些热搜新闻,哪个明星又捐了款,哪个企业家又做了善事,恨不得闹得全世界都知道。

“话说回来,其实我可以自己想办法宣传啊……”

朱允熥摸着下巴,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点子。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