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2章 赫山县(第1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齐盛26年正月三十,走走停停历经三个多月,宋亭舟一行人终于赶到任地赫山县。

马车驶到古旧的城门,只有一个身形佝偻的老兵斜倚在城墙上晒太阳,旁边有人进城出城,他连眼皮都不抬一下。

直到宋亭舟一行人到来,整整九车的行李,和几位骑着高头大马的人。他这才揉揉眼睛,“我嘅天吖!呢啲系乜嘢?”

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渐渐逼近,老兵拿着杆枪头上锈的长枪,犹犹豫豫不敢上前,进也不是退也不是。

“我们家大人是新赴任的知县,不必拦截,去前面带路送我们去县衙。”雪生拿着张文书凭证上前,在老兵面前随意晃了一下。他也看出这老兵就是个糊弄人的摆设,识不识字都不一定呢。

五百士兵在西梧府登记在册,还不是全部,剩余一千五百人还在路上。

要知道一府的府兵才只有五千,宋亭舟一个新上任的知县就从兵部领了两千兵来任上,可见是被上面看好的。

也是因为如此,西梧知府当时才会提点宋亭舟一番,不然光送些礼也就是面子情。

西梧府这地方,不知熬死了多少七品官,来了新知县,刘知府大概率见都不想见一面的。

这五百士兵们不随他们进城,而是由千户带领他们暂时在县城外安营扎寨,等宋亭舟安置好,规划给他们一片空地出来,开荒种田和往日进行演练。

县上和城镇中的百姓都是汉人,会讲西南本地的官话,也会讲汉语。

那老兵闻言是新上任的知县大人,忙点头哈腰的应声,“是是,大人请随小人进城。”

稍许停顿的马车再次前行,孟晚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,第一眼就看见对面的阿寻眨着双水灵灵的圆眼睛盯着他。

孟晚身上还有几分困顿劲儿,他失笑问阿寻:“怎么了?”

阿寻刚要作答,孟晚头顶就响起宋亭舟低沉的声音,“我们已经进入赫山县,马上就能下车了。”

孟晚在宋亭舟怀里伸了个懒腰,走了一路他就睡了一路,整个身子都酥软了。他掀开车窗上的布帘,外面是映入眼帘的就是稀稀拉拉的房屋和商铺,有的紧挨在一起,有的隔了老远,街面上零星有几个摊贩,有人路过看上两眼,但少有真正去买东西的。

再看地面,偌大一个县城,连地面竟然还是土的,除了比泉水镇地盘大,人气甚至还不如个繁华些的镇子。

赫山县偏僻,少有商贾行商至此,故而这么一行人进城还是挺惹人注目的,车停到县衙门口时,已经有下的八九品小官到门口迎接了。

“下官恭迎知县大人。”

三位身穿青色、绿色官袍的县官对着被雪生扶下马车的宋亭舟躬身行礼,见这位新上任的县太爷腿上似乎有伤,诧异的相互对视了一眼。

宋亭舟声音平稳,“诸位客气了,我自盛京过来,还要先到内宅整顿一二。”

为一人笑道:“大人一路舟车劳顿,实在辛苦,理当好好休息。”

其他人也跟着附和,有位姓张的典史是个有眼色的,当即叫上几个衙役亲自带领宋亭舟他们的车马往县衙一侧走去。

“大人,马车不便从大门进去,县衙后头的内宅边上另有一道门,足够车马通过,下官这就带你过去。”

宋亭舟在车上不咸不淡的说了句,“那就有劳了。”

禹国的县衙是正经的办公衙门,全国所有县衙都是要按照工部的规制标准去建造。一般都是四进,坐北朝南,三班六房。

虽然都是四进,但大小也有差异,若是繁华昌盛,治下镇子又多,当扩建一番地势。

但像岭南这边的县衙,户部甚至都不想给太多的经费建设,因此虽然同是四进,但比其他地方的县衙都小。

张典史带领他们从县衙的大门东侧,顺着大路往北走了一小段,很快便看见了一座院门。

门前倒是铺了几块青石板,但已经裂开了缝,有枯草从缝里屹立,长得老长。大门不说破旧,但也灰扑扑的满是尘土和蛛网,可见长时间没人居住打理了。

张典史找了把钥匙出来开了门,几名衙役将门槛拆卸下来供马车进出。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