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2章(第1页)

章节目录保存书签

严孤山的笔锋一转,开始表达自己的悔意和决心:“为此,儿臣在此恳请父皇宽恕。儿臣必将以此为戒,痛定思痛,改过自新。从今往后,儿臣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,不负父皇的期望,不辱皇家的威严。”

在信的最后,严孤山再次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和感激:“父皇的教诲,儿臣铭记于心。感谢父皇的宽容和教诲,儿臣孤山,将永远铭记。”

写完检讨书,严孤山放下笔,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徘徊,确保每一处都透露出自己的真诚和悔意。他知道,这封信将是他与皇帝沟通的桥梁,也是自己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转折。

“来人。”严孤山沉声召唤,一名心腹太监立即应声而入。

“将此信呈递给皇上。”严孤山将检讨书交于太监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断。

太监领命,小心翼翼地将检讨书收入怀中,迅速而谨慎地朝皇帝的寝宫而去。

皇帝在早朝前的宁静时刻,独自坐在御书房内,翻看着严孤山的检讨书。随着目光的移动,他的眉头逐渐舒展,严孤山的言辞恳切,态度低微,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皇权的绝对尊重和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省。

“孤山,你确实成长了不少。”皇帝轻声自语,对于近日来对太子的打压,心中也有所动摇。

皇帝原本忌惮太子勾结朝臣,拥兵自重,但如今太子已经交还了兵权,并且在检讨书中主动示弱,表现出了对皇帝的忠诚和对皇权的敬畏。

“看来,是朕过于担忧了。”皇帝沉吟,他认为太子已经表明了立场,而且朝中的局势也需要稳定,以免引起太子一党的不满和反弹。

在御书房中,皇帝沉浸在严孤山的检讨书中,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与自责让他感到一丝慰藉。而此时,继后也从睡梦中醒来,得知皇帝正在阅读太子的折子,她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危机感。

继后深知太子严孤山在朝中的影响力,若太子恢复自由,她在朝中的势力必将受到挑战。于是,她决定采取行动,试图以柔和的方式影响皇帝的决策。

继后轻移莲步,步入御书房,面带忧色地对皇帝说道:“皇上,臣妾听闻您正在审阅太子的折子,不知太子所犯何事,竟让皇上如此费心?”

皇帝抬头看了一眼继后,微微皱眉:“皇后,太子之事,朕自会处理,你不必过于担忧。”

继后见皇帝的态度有些冷淡,心中一紧,但她仍不甘心,继续说道:“皇上,臣妾只是担心太子年幼,若有所失误,恐怕会影响皇室的声誉。皇上是否再考虑考虑,不要急于放太子出来?”

皇帝的眉头皱得更紧了,继后的话让他感到有些不对劲。他知道继后一直对太子严孤山心存芥蒂,但她这次的建议却让他感到有些过分。

“皇后,太子已经成年,且在检讨书中表现出了悔意。朕相信他会吸取教训,改过自新。”皇帝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悦。

继后意识到自己可能用力过猛,反而引起了皇帝的疑心,她连忙改口:“皇上,臣妾只是关心皇室的稳定,绝无他意。既然皇上已有决断,臣妾自然遵命。”

随着晨光初现,皇帝的心情却如同乌云压顶。继后的话虽然出于对太子的不满,但皇帝的疑虑却如同细针,扎进了他的心。他决定暂时搁置释放太子的事宜,而是选择先观察今日早朝的风向。

御书房内,皇帝独自沉思,目光在严孤山的检讨书上徘徊。他深知,朝堂之上,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更何况是太子的释放,这不仅关乎皇室的尊严,更关乎朝政的稳定。

早朝的钟声敲响,文武百官陆续进入朝堂,按照品级排列,等待皇帝的到来。皇帝步入朝堂,目光扫过群臣。

皇帝清了清嗓子,开口道:“今日早朝,朕想先听听诸位爱卿对太子之事的看法。”

朝堂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,大臣们互相交换着眼神,心中各自盘算。有的大臣认为太子已受惩罚,应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;有的则担心太子一旦恢复自由,会对自己的势力产生威胁。

终于,三朝老臣纪风存上前一步,打破了沉默:“皇上,太子之事,关乎皇室声誉。老臣以为,太子既已反省,且已交还兵权,皇上可酌情考虑太子的未来。”

此言一出,其他大臣也开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,朝堂上议论纷纷。皇帝倾听着群臣的意见,心中却在权衡着各种利弊。

皇帝的目光在朝臣们之间游移,他能感觉到每个人言语背后隐藏的心思和立场。朝堂上的争论,不仅是对太子的看法,更是各方势力的角逐。

郑长忆站在朝臣之中,面色平静,但内心却在快速分析着形势。他知道,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朝堂上的平衡,因此他选择了沉默,静待时机。

郑长忆在朝堂上不慌不忙地走出班列,“皇上,太子之事,确实牵动着整个朝野的心。”郑长忆表面上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,但实际上每个字都充满了算计,“太子乃国之未来,其一言一行,都应当严加审视。”

他故作沉思,接着说道:“然而,据臣所知,太子在东宫期间,似乎与一些不三不四之人有所往来,这些行为若传了出去,恐怕会损害皇室的威严。”

郑长忆此时从袖中取出一份伪造的证据,递给了皇帝身边的太监:“皇上,这是臣所收集到的一些证据,虽然臣不愿相信,但为了我朝的稳定,臣不得不将这些呈上。”

章节目录